蚕豆:蚕豆赤斑病

蚕豆赤斑病

简 介

英文名Broad bean chocolate spot 赤斑病是蚕豆的一种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在长江流域发生十分严重。发病率可达20%~30%,重病地块病株率可达80%以上。对蚕豆产量影响较大,减产可达30%,重者绝收。

[为害症状]主要侵害叶部,茎部也有发生,并从茎基部蔓延至根部,还能侵害花和幼豆荚。叶片上病斑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1)慢性型。近地面叶片上产生赤色小斑点,渐变成褐色或铁红色,边缘深色,病健界限明显。病斑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长期保护原状,不再扩大,叶片仍保持正常绿色。阴湿气候下,病斑扩大,数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的病斑,中央陷落,病叶逐渐变黑死亡和脱落,病部表面覆盖一层生长繁茂的灰色霉,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时病叶落尽,茎杆直立如枪,叶柄、茎杆上常感病后形成长圆形或梭状病斑,周缘深褐色,中央凹陷,呈淡赤褐色或灰色。花冠和豆荚上生有赤褐色小斑点,不扩大和腐烂。后期所形成的分蘖,衰亡较早。(2)急性型。当阴雨绵绵时,病斑急速扩大,连接成不定形铁灰色枯斑,边缘模糊,上面密生灰色霉层。发生严重的植株,整个叶片、花器、幼豆荚及枝干都发黑、干枯,叶片大量脱落。

[病原]病原为蚕豆葡萄孢菌Botrytis fabae Sard.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细长,具隔膜,大小(300~2 000)μm×(9~21)mm。分生孢子淡绿色或深绿色,椭圆形,单胞,大小(12.2~22.8)μm×(10.5~15.8)μm。菌核扁平,椭圆形,表面粗糙黑色,大小(0.5~1.5)μm×(0.2~0.7)μm。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以病茎内外或落在土表的菌核越冬和越夏,成为初次侵染源。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引起初侵染。(2)传播特点。越夏后的菌核在初冬即可萌发,故田间一般冬前蚕豆上即可发生赤斑病。但萌芽盛期在翌春2~3月,可陆续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初次侵染,形成水平扩展。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借助于风雨进行再侵染。

[发生规律](1)发病时期。该病在蚕豆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在蚕豆种植当年的11月中、下旬为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为害盛期在第2年2月上旬至4月中旬。(2)气候因素。春季阴雨绵绵,田间湿度大,温度适宜,容易造成该病流行。(3)栽培因素。病害在田间往往成片发生,有发病中心,离发病中心越近,发病越早越重。种子带菌未经消毒处理,条件适宜时,易造成田间发病。排水不良的酸性土及缺钾的连作田利于发病,尤以低洼稻田种蚕豆发病重。

[防治](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6℃温汤浸种5分钟或1%石灰水浸种24小时。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可湿性粉剂多菌灵拌种。(2)农业防治。避免连作,合理配施磷、钾肥。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毁。增施磷、钾肥可促使蚕豆根第发达,植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适时播种,防冻防虫。(2)化学防治:要早防早冶,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控制发病中心。每公顷用50%多菌灵15kg加细土300kg,拌成药土,撒入蚕豆种植穴中;或用50%敌克松500倍液泼浇土壤。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40%多?硫悬浮剂 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500~2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