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蚕豆锈病

蚕豆锈病

简 介

英文名Broad bean rust 锈病是蚕豆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广泛,长江流域发生普遍,减产10%~30%,对蚕豆生产有明显影响。北方零星发生,对产量有轻度影响。

[为害症状]为害叶片、茎杆、豆荚,以叶片发病最重。田间发病早的重病田往往显现一片火烧状。叶片发病后最先出现黄白色斑点,不久变为红褐色近圆形的突起疤状斑,外围常有黄色晕圈。扩大病斑后,表皮破裂,散出红色粉末(夏孢子)。发病后期或寄主接近衰老时,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或在叶片上长出冬孢子堆。叶脉上如果产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时,叶片变形早落。也有时在叶片正面及荚上产生黄色小斑点,以后在小点四周产生橙红色斑点,以后再继续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病原]病原为蚕豆单胞锈菌Uromyces fabae (Pers.)De Bary,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原单主寄生。夏孢子堆生于叶两面或叶柄和茎上,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呈褐红色,大小0.2~1.0mm;夏孢子淡褐色,有刺,球形至椭圆形,大小(18.5~25)μm×(20~23)μm,壁厚1.5~2.5μm,具3~5个芽孔。冬孢子堆生于叶的两面,或叶柄及茎上,长1~5mm,黑褐色或黑色;冬孢子椭圆形,顶部圆或平,下部略窄,大小(22~42)μm×(15~30)μm。(2)特性。夏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31℃,最适温度是16~20℃,相对湿度低于80%时很少萌发,湿度高萌发率也高。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的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2)传播特点。蚕豆出苗后冬孢子萌发为担孢子,靠气流传播到蚕豆叶片上,首先形成性孢子器,再形成锈孢子器。产生的锈孢子随风飘落到蚕豆茎叶组织,然后形成夏孢子堆,产生的夏孢子再随风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人、畜、工具的接触也可传播。

[发生规律](1)品种因素。早熟品种生育期短,可避病。(2)气候因素。病原喜温暖潮湿,气温14~24℃,适于孢子萌发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气温20~25℃易流行,所以多数蚕豆产区都在3~4月气温回升后发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冬春气温高,早播蚕豆年前即开始发病,形成发病中心,到第二年2~3月后,雨日多,易大发生。(3)栽培因素。低洼积水、土质黏重、生长茂密、通透性差发病重。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

[防治](1)农业防治。实行倒茬轮作。合理密植,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适时播种,防止冬前发病,减少病原基数,生育后期避过锈病盛发期。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整枝,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2)化学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 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 2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