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梨锈病

梨锈病

简 介

英文名Pear rust异名梨赤星病、梨羊胡子 梨锈病发生普遍,是梨树重要病害,严重年份个别梨园梨树感病品种的病叶率在60%以上。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幼果和果梗。(1)叶片。受害叶片正面长有黑色斑点,背面隆起长出丛生的黄褐色毛状物。(2)新梢。新梢受害后病部呈橙色,膨大成纺锤状,后期凹陷龟裂易断。(3)果实。幼果多在萼洼处产生圆形黄色斑点,后期变为褐色斑块,受害严重的导致果实产量及品质下降。

[病原]病原为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Syd.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1)形态。性孢子器埋生于梨叶正面病部组织的表皮下,孔口外露;锈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的背面,或嫩梢、幼果和果梗的肿大病斑上。在四川雅安等地区还见到有寄生在梨锈菌锈孢子腔上的重寄生菌瘤座孢。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大小(120~170)μm×(90~120)μm,内生有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大小(8~12)μm×(3~3.5)μm。锈子器细圆筒形,长5~6毫米,直径0.2~0.5mm。组成锈子器壁的护膜细胞长圆形或梭形,大小(42~87)μm×(23~42)μm。外壁有长刺状突起,锈子器内生有很多的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20)μm×(19~24)μm,膜厚2~3μm。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点。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初短小,后渐伸长,约长2~5mm,顶部宽0.5~2mm,基部宽1~3mm。冬孢子通常需要25天才能发育成熟。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大小(33~62)μm×(14~28)μm,在每细胞的分隔处各有2个发芽孔,柄细长,其外表被有胶质遇水胶化。冬孢子萌发时长出担子,4胞,每胞生一小梗,顶端生一担孢子。担孢子卵形,淡黄褐色,单胞,大小(10~15)μm×(8~9)μm。(2)特性。病菌需要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在梨、山植、木瓜等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器及锈子器;在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上产生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17~20℃。担孢子萌发适温为15~23℃。锈孢子萌发适温为27℃。(3)寄主。梨树、木瓜、山植、棠梨和贴梗海棠等。转主寄主为松柏科的桧柏,此外还有欧洲刺柏、南欧柏、高塔柏、圆柏、龙柏、柱柏、翠柏、金羽柏和球桧等。

[侵染]病原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枝叶上形成菌瘿越冬,翌春形成担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梨树上,萌发后,直接从表皮细胞或从气孔侵入进行侵染。

[发生规律](1)品种因素。梨树的不同品种对梨锈病抗病性差异性很大。(2)叶龄。叶片生长在3周以上病原不能侵染。(3)转主寄主。没有转主寄主,病原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循环,病害也就不能发生。转主寄主栽培面积广,数量大,给梨锈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4)气候。4月初至5月上中旬降雨次数多、雨量大,则病害易流行。

[防治](1)农业防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在新建梨园时,应考虑附近有无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存在,如有应全部清除,若数量较多,且不能清除,则不宜作梨园。(2)药剂防治:在3月上中旬(冬孢子角形成期)或7月上旬(锈孢子传播盛期),用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喷洒柏树等寄主,可有效控制梨锈病的发生。梨园5千米以内存在转主寄主,往年梨锈病发生严重,应在5月初用药,具体时间应根据4月中旬至5月初的降雨量情况来定,当降雨量在5mm以上,白天降雨时间达4小时以上,从降雨之日起向后推1周左右喷药,用20%三唑酮乳油2 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1∶2∶160~200波尔多液,或4%农抗120水剂600~8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2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 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为兼治梨黑星病,可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40%新星乳油8 0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