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

简 介

英文名Pear scab异名梨疮痂病、梨雾病、梨斑病 梨黑星病近年来南方梨区发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该病是梨树主要病害,常造成生产上的重大损失。梨黑星病发病后,引起梨树早期大量落叶,幼果被害呈畸形,不能正常膨大,同时病树第2年结果减少。梨产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1)枝干:病梢初生梭形病斑,布满黑霉。后期皮层开裂呈疮痂状。病斑向上扩展可使叶柄变黑。病梢叶片初变红,再变黄,最后干枯,不易脱落。(2)芽鳞:幼芽鳞片茸毛较多,后期产生黑霉,严重时芽鳞开裂枯死。(3)叶片:先在叶背面的主脉和支脉之间出现黑绿色至黑色霉状物,不久在霉状物对应的正面出现淡黄色病斑,严重时叶片枯黄、早期脱落。叶脉和叶柄上的病斑多为长条形中部凹陷的黑色霉斑,严重时叶柄变黑,叶片枯死或叶脉断裂。叶柄受害引起早期落叶。(4)花:花萼和花梗基部可呈现黑色霉斑,叶簇基部也可发病,引起花序和叶簇萎蔫枯死。(5)果实:初期果面出现淡黄色斑点,圆形或不规则形,条件适合时病斑上长满黑霉;条件不适合时呈绿色斑,称为。青疗。幼果受害呈畸形、开裂、早落。成长期果面病斑为圆形,凹陷,黑褐色表面木栓化、开裂。成熟果实受害,病斑淡黄绿色,稍凹陷,上生稀疏的霉层。

[病原]病原为梨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 Yamamoto.,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子囊壳扁球形或圆球形,黑色,颈部较肥短,有孔口,周围无刚毛,大小(52.5~138.7)μm×(50.5~150)μm,平均11μm×91μm。壳壁黑色,革质,由2~3层细胞组成。②子囊。棍棒状,聚生于子囊壳底部,无色透明,长35~6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②子囊孢子。淡褐色,鞋底形,双胞,上大下小,大小(10~15)μm×(3.8~6.3)μm。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从寄主角质层下伸出,呈倒棍棒状,暗褐色,直立或弯曲,常不分枝,孢痕多而明显。分生孢子淡褐色,卵形或纺锤形,两端略尖,单胞,萌发前少数生一横隔,大小(7.5~22.5)μm×(5~7.5)μm。(2)特性: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良好,萌发的温度范围2~30℃,以15~20℃为适,高于25℃萌发率急剧下降。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12~20℃,最适温为16℃。冬季落叶上形成子囊壳,需要有一定降雨和地面湿度,同时需要较暖的温度。分生孢子萌发所需的相对湿度为70%以上,在80%以上时萌发率最高,低于50%则不萌发。分生孢子生活力很强,在-8.3~-14℃温度下,经过3个月尚有一半以上能萌发。在自然条件下,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4~7个月。干燥和较低的温度有利分生孢子的存活,可是在湿润的条件下,虽然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病菌却大量产生子囊壳,以更换越冬方式来保存菌源,这也是病菌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表现。

[侵染]病原在腋芽鳞片内或落叶上越冬,靠风雨传播。

[发生规律]黑星病能否流行及发生轻重主要取决3个方面:一是品种的抗病性;二是降雨的早晚、雨日的多少及雨量的大小;三是病菌的有无及多少。(1)寄主抗性:以中国梨最发病,中国梨中又以白梨系统最发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较抗病。品种不同,抗病性也不同。鸭梨、秋白梨、京白梨、香椿梨、安梨、华盖梨、秋子梨、麻梨等品种比较发病:玻梨、巴梨、面酸梨、香水梨、洋梨、油梨、红霄梨、今村秋、长十郎等比较抗病;雪花梨、蜜梨等很少发病。但是近几年发现雪花梨也开始严重发病。这说明品种的抗病性也会发生变化。(2)环境因素。降雨早、雨日多、雨量大,该病就提早流行。梨树过密或枝叶过多也会加重病情。(3)栽培因素: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不良,树势衰弱,易发病。(4)病原:前一年发病重,田间菌量多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1)农业防治:秋末冬初清扫落叶,清除病枝病果。春天和发病初期,及早摘除发病花序以及病芽、病梢等,防止病害蔓延。合理整枝修剪,增施有机肥料,排除田间积水,可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2)药剂防治:①萌芽前喷淋波美1~3度石硫合剂,或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②发病初期喷40%新星SE8 000~10 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4 000~6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 8 000倍液,或30%绿得保JG300~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50倍液,或50%凯克星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3 000倍液,或15%霉能灵可湿性粉剂 3 000倍液,或5%安福悬浮剂 1 5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