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杏疔病

杏疔病

简 介

英文名Apricot pox异名杏黄病、杏红肿病、杏叶枯病、杏娃娃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新梢、叶片,也为害花和果实。(1)枝干:病梢生长较慢,节间短而粗。(2)叶片:病叶先从叶柄开始变黄,沿叶脉向叶片扩展,最后全叶变黄并增厚,质硬呈革质,比正常叶片约厚4~5倍,病叶反、正面布满褐色小粒点。6、7月间病叶变成赤黄色,向下卷曲,遇雨或潮湿从性孢子器中涌出大量橘红色粘液,内含无数性孢子,干燥后常粘附在叶片上。病叶的叶柄基部肿胀,2个托叶上也生有小红点和橘红色粘液,叶柄短而呈黄色,无粘液。病叶到后期逐渐干枯,变成黑褐色,质脆易碎,畸形,叶背面散生小黑点。病叶挂在枝上越冬,不易脱落。(3)花:花受害,则花萼肥厚,花不易开放,花萼花瓣不易脱落。(4)果实:病枝结果少或不结果。果实发病,生长停滞,果面生淡黄色病斑,生有红褐色小粒点,病果后期干缩脱落或挂在树上。(5)全株:受害枝梢往往不能结果,逐渐枯死。由于新梢逐年枯死。树冠不易扩大,不但影响产量,而且树的寿命也受很大影响。

[病原]性孢子器椭圆形或圆形,有时也有不规则形,器壁无色至淡黄色,不明显,与周围菌丝无明显区别。性孢子无色,线状,单胞,弯曲,大小(18.6~45.5)μm×(0.6~1.1)μm。性孢子挤出时成卷须状,它不能萌发,无侵染作用,但是否能起性配作用,以形成子囊壳,需待进一步研究。子囊壳近球形,壳壁无色至淡红色,有凸出的孔口,大小(252~315)μm×(239.4~327.6)μm。子囊棒状,大小(80~108)μm×(12~17)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0~16.5)μm×(4~6)μm。 侵染循环 [侵染]病原以孢子囊在病叶中越冬。春天子囊孢子从子囊中释放出来,借风雨或气流传播到幼芽上,遇到适宜条件很快萌发并侵入幼枝。随着幼枝及新叶的生长,菌丝在组织内蔓延,继而侵染叶片。一年只发生1次,没有第2次侵染。发生因素

[防治](1)农业防治:冬剪时剪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在生长季节内,雨季到来之前及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连续3~4年全面清理病枝、病叶的杏园可完全控制杏疔病。(2)药剂防治:杏树冬季修剪后到萌芽前,对树体全面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对没有彻底清除病枝的地区,可在杏树展叶时喷1∶1.5∶200倍的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JG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1~2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