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李袋果病

李袋果病

简 介

英文名Plum pockets异名李囊果病 李袋果病在我国分布不普遍,在东北和西南高原地区发生较多。

[为害症状](1)枝干:枝梢呈灰色,略膨胀,弯曲畸形、组织松软;病枝秋后干枯死亡,发病后期湿度大时,病梢表面长出一层银白色粉状物。第2年在这些枯枝下方长出的新梢易发病。(2)叶片:叶片在展叶期开始变成黄色或红色,叶面皱缩不平,似桃缩叶病。(3)果实:在落花后即显症,初呈圆形或袋状,后渐变狭长略弯曲,病果平滑,浅黄色至红色,皱缩后变成灰色至暗褐色或黑色而脱落。幼果畸形膨大,比正常健果大1~2倍,果形变长,中空如囊,因此得名。病果无核,仅能见到未发育好的皱形核。

[病原]李外囊菌Taphrina pruni(Fuck.)Tu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丝多年生,子囊形成在叶片角质层下,细长圆筒状或棍棒形,大小(24~80)μm×(10~15)μm,足细胞基部宽。子囊里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球形,能在囊中产出芽孢子。 (2)寄主。李、郁李、樱桃李、山樱桃等。侵染循环 [侵染]病原以芽孢子或子囊孢子在芽鳞片外表或芽鳞片间越冬。早春,李树发芽遇雨时,越冬孢子发芽,随雨飞散传染,侵染时期很早。病害每年只有1次侵染,没有再侵染。

[发生规律](1)寄主抗性。红心李、猴李发病重于芙蓉李;同一猴李品种,2~3年生幼龄树,梢病率重于成年或老年树。猴李梢病率重于果病率;而芙蓉李则果病率又重于梢病率。(2)环境因素。在李树发芽期至开花期降雨多时,病害发生较多。反之,早春温暖少雨干燥,则发病较轻。

[防治](1)农业防治:病果或病梢未产生银白色子囊层前,结合疏果及时摘(剪)病果或病梢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轻来年发病。(2)药剂防治:李树开花发芽前,鳞片芽成动时,喷波美3~4度石硫合剂,或1∶1∶100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