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桃褐腐病

桃褐腐病

简 介

英文名Peach brown rot异名桃菌核病、桃灰腐病 桃褐腐病在全国各桃产区均有发生。发病后能引起大量烂果、落果。受害果实不仅在果园中相互传染为害,而且在贮运期中亦可继续传染发病,造成很大损失。

[为害症状](1)枝干。新梢发病,病斑长圆形,褐色,后期中央凹陷,边缘紫褐色,常发生流胶,当病斑扩大至围绕枝梢一周后,病梢上部枯死。(2)叶片。嫩叶染病,多从叶缘开始,产生圆形褐色水烫状斑点,很快扩大,边缘绿褐色,中部黄褐色,可见有深浅相间的轮纹,后渐扩展到叶柄,全叶枯萎,病叶残留于枝上经久不落。(3)花器。先侵染花瓣和柱头,初呈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期花萎凋,花朵成喇叭状,无力张开,花瓣顶部变褐,花柱肿大畸形。潮湿天气病花迅速腐烂,表面丛生灰霉;天气干燥时则萎垂干枯,残留枝上,严重的花芽松散干枯。(4)果实。采收前病果初期呈现褐色、圆形小病斑,而后病斑扩展很快,并露出灰色、粉状小球,呈同心轮纹排列,病果大部分或全部腐烂,最后呈僵果干枯挂在树上。

[病原]病原为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 (Wint.) Rehm.和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laxa (Aderh.et Ruhl.)Honey,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链核盘菌。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柠檬形或卵圆形,大小(10~27)μm×(7~17)μm,平均大小15.9×10.2μm,在梗端连续成串生长。分生孢子梗较短,分枝或不分枝。子囊盘漏斗状,盘径1~1.5cm,紫褐色具暗褐色柄,柄长20~30mm。僵果萌发可产生1~20个子囊盘。子囊盘内表生一层子囊,子囊圆筒形,大小(102~215)μm×(6~13)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单列。子囊间长有侧丝,丝状,无色,有隔膜,分枝或不分枝。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卵形,大小(6~15)μm×(4~8.2)μm。核果链核盘菌。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柠檬形或卵圆形,平均大小14.1×1.0μm。子囊盘直径1μm。子囊盘直径1厘米左右,具有长柄,柄长5~30mm,柄暗褐色,盘紫褐色。盘内表生一层子囊,子囊圆筒形,大小(121~188)μm×(7.5~11.8)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单列。子囊间长有侧丝,有隔膜,分枝或不分枝。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7~19)μm×(4.5~8.5)μm。(2)特性。链核盘菌。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在10℃以下,30℃以上,菌丝发育不良。分生孢子在15~27℃下形成良好;在10~30℃下都能萌发,而以20~25℃为适宜。本病菌主要为害桃果实,引起果腐。核果链核盘菌。主要为害桃花,引起花腐。(3)寄主。桃、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侵染]病原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僵果或枝梢的溃疡部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发生规律](1)时期。桃花芽破口期、幼果至硬核期、采果前后期、采后至销售贮运期和连续台风出现的秋雨连绵高湿期。(2)品种。一般凡成熟后质地柔嫩,汁多,味甜,皮薄的品种比较感病。(3)气候。春夏之间雨水多,台风、秋雨季节,沿河及沿湖多雾有利于发病。果实贮运中如遇高温高湿,损失更重。(4)虫害。蚜虫、介壳虫、叶蝉、椿象等造成桃树伤口,传播病原。(5)环境。清园不彻底,地势低洼,通风透光较差,发病较重。(6)苗木。未经检疫从病区及老栽植区引种的接穗苗木带菌,发病多。

[防治](1)农业防治:冬季修剪时认真清除树上枯枝僵果。桃园内不要间作油菜、莴苣等易感染菌核病的作物。园地冬季深翻,深埋落地病僵果。早春及时耕锄,并喷撒石灰粉消灭地面残存病僵果上萌发的子囊盘。幼果期间坐果过多时应及时疏果,避免果实相互密接。(2)药剂防治:谢花后至幼果期喷80%退菌特1 000倍液加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