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山楂白粉病

山楂白粉病

简 介

英文名Japanese hawthorn powery milde 山楂白粉病俗称山楂弯脖子、花脸。一般年份发病较轻,但其砧木幼苗被害常十分严重。中国山楂产区都有分布。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山楂叶片、新梢及幼果,秋季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1)枝干:新梢发病先产生粉红色病斑,后期病部布满白粉,新梢生长衰弱或节间缩短,上部叶片扭曲纵卷,严重的枯死。(2)叶片:幼叶发病初期出现淡紫色或黄褐色病斑,以后叶片正、背两面出现白粉,以叶背为多,严重时叶片扭曲纵卷,到6月上旬后白粉收缩,病斑转为紫褐色,6月中旬开始出现小黑粒。(3)花器:先在蕾柄处出现粉红色小点,后密生白色粉层,畸形肿大,使花蕾向一侧弯曲,轻者仍可开花坐果,但最终多数自病部脱落。(4)果实:幼果在落花后开始发病,先在近果柄处发生病斑,被覆白粉,受害果实即向一侧弯曲,呈典型的“弯脖子”症状,后病斑逐渐蔓延至整个果面,果实被一层白粉包裹;稍后7天左右,大部分受害果实脱落,少量不脱落的受害果实,其上病斑多处硬化龟裂,呈现“花脸”症状。

[病原]病原为蔷薇科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oxyacanthae (DC) De Bary,属于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Oidium crataegi Grogn.,属于半知菌亚门。(1)形态:闭囊壳暗褐色,球形,顶部有附属丝6~16根,先端发生2~3次二分叉式分枝,底部具短而扭曲的附属丝。闭囊壳内仅有1个椭圆形的子囊,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大小(20.8~24)μm×(11.8~13.4)μm。分生孢子梗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短粗不分枝。分生孢子念珠状串生,无色,单胞,大小(20~30)μm×(12.8~16)μm。(2)特性:子囊孢子萌发温度为11~14℃,17~21℃为分生孢子侵染的适宜温度,超过23℃不利于白粉病发病。

[侵染]病原主要以子囊壳在病叶、病果和病枝上越冬。3月底至4月初遇雨、大雾或地下灌水的情况下,病落叶上越冬的子囊壳散发出子囊孢子,形成第1次侵染,然后产生分生孢子,依靠气流传播,再进行重复侵染。

[发生规律](1)寄主抗性:不同品种间的叶片感染发病有较大差别,大金星、面红、甜红、槎红和绵球等山楂品种较抗病,而毛红、秤星红等的病叶率则高达13.9%。另外,砧木的萌蘖枝叶58%以上都受到侵染发病。(2)环境因素。春季温暖干旱、夏季有雨凉爽的年份病害流行。(3)栽培因素:植株过密,土壤黏重,管理粗放,肥料不足、树势衰弱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野山楂、幼龄树发病重,反之则轻。

[防治](1)农业防治:刨除自生根粟和园内及其风围野生山楂。清扫落叶,剪除病梢,集中烧毁。控制好肥水,不偏施氮肥,不使园地土壤过分干旱,合理疏花、疏叶。3月下旬至5月下旬,及时剪除山楂根茎部砧木上萌发的枝芽,并铲除园内及周围的野生山楂树。(2)药剂防治:①山楂芽萌动期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花蕾期喷施波美0.5度石硫合剂,落花80%左右时喷施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②花蕾期、坐果期和幼果期各喷1次12%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20%银果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40%多菌灵乳油 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硫悬浮剂 300~4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