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

简 介

英文名Rape viral diseases异名油菜花叶病 油菜病毒病是油菜栽培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我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华北、西南、华中冬油菜区,发病重。一般发病率10%~30%,严重者高达70%以上。油菜发病愈早,损失愈重,较晚较轻的能部分开花结荚。病株平均产量损失65.7%,种子含油量降低7%。此外,病株抗逆能力下降,易被菌核病、霜霉病、软腐病等病害所侵染,冬春也易遭受冻害。

[为害症状]该病症状因油菜类型不同略有差异。(1)甘蓝型油菜。叶片症状以枯斑型为主,也有黄斑型和花叶型,枯斑和黄斑多发生在老龄叶片上,逐渐向新叶扩展。前者为黑色透明小点,继而扩展为1~3mm枯斑,中心有一黑色枯点;后者成2~5mm淡黄色或棕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与健全组织分界明显。花叶型症状与白菜型相似,支脉表现明脉,叶片成为黄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出现疱斑,叶片皱缩。在茎秆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长条斑、轮纹斑和点状斑,植株矮化,畸形,茎秆短缩,花果丛集,豆荚短小扭曲有时似鸡爪状。豆荚上有细小的黑褐色斑点,重者整株枯死。(2)白菜型、芥菜型油菜。多发生在嫩叶上,首先心叶叶脉呈半透明状,由叶片基部向尖端发展,支脉和细脉明显,继而从明脉附近逐渐褪绿,使叶色深浅不一,形成花叶症状,以后生出的新叶,花叶现象更为明显,且叶片皱缩不平,致使心叶卷缩、发育受阻、抗寒减弱,严重者往往在越冬期间死亡。病轻者可越冬,但植株矮化,茎秆短缩、弯曲、不能开花,或虽能开花结果,但豆荚密集,畸形,籽粒小且不充实,含油量降低,在正常成熟前枯死。

[病原]病原菌主要有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简称Tu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简称TMV)、油菜花叶病毒Youcai mosaicvirus(简称YMV)等。病原以芫菁花叶病毒为主,在长江流域发病植株中占80%左右,常使油菜减产52%~63%。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油菜花叶病毒很少。(1)形态。①芫菁花叶病毒:病毒粒体线状,大小为(12~18)nm×(700~800)nm。②黄瓜花叶病毒。病毒粒体为球形,直径30nm。③烟草花叶病毒。病毒粒体杆状,大小为(15~16)nm×300nm。④油菜花叶病毒:病毒粒体球形,直径38nm。(2)特性。①芫菁花叶病毒:失毒温度55~65℃,稀释终点1:7 000。体外保毒期3~6天。传毒方式为汁液和蚜虫非持久性传毒。②黄瓜花叶病毒。失毒温度55~60℃,稀释终点1:3 000。体外保毒期2天。可通过汁液接种和16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③烟草花叶病毒。失毒温度98℃以上,稀释终点1:1 500 000。体外保毒期29天以上。可经汁液、土壤和大型针线虫传毒。

[侵染]在我国冬油菜病毒在寄主体内越冬,第二年春天,由桃蚜、菜缢管蚜、棉蚜、甘蓝蚜等蚜虫传毒,其中桃蚜和菜缢管蚜在油菜田十分普遍。蚜虫获毒、持毒和传毒时间都很短,在病株上吸汁约5分钟即可获毒,在健株上吸汁不足1分钟即可完成传毒,但吸毒后经20~30分钟后,传毒力即可消失。春油菜区病毒还可在温室、塑料棚、阳畦栽培的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留种株上越冬。有翅蚜在越夏寄主上吸毒后迁往油菜田传毒,引起初侵染。油菜田发病后再由蚜虫迁飞扩传,造成该病再侵染。

[发生规律]油菜成株期病害流行主要决定于苗期感病程度。(1)品种因素。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较甘蓝型油菜,发病重。(2)气候因素。油菜栽培区秋季和春季干燥少雨、气温高,利于蚜虫大发生和有翅蚜迁飞,该病易发生和流行。(3)栽培因素。秋季早播或移栽的油菜、春季迟播的油菜,易发病。(4)感病期。油菜子叶期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子叶期至五叶期为易感期,一般在终花期前后达到发病高峰。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采用农业防治措施与治蚜防病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策略。抓住防治适期,在有翅蚜形成之前,及时施药,能有效控制病害流行。(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最好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适时播种,避开蚜虫发生盛期。移栽前拔除病苗。及时清除老、病叶,铲除杂草。重病株立即拔除销毁。积极防治蚜虫等媒介昆虫。(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药剂减缓或抑制病情发展。药剂可选用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0.5%抗毒丰水剂3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或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相关版权声明

产品溯源图片